从9岁到18岁的孩子们会经历怎样的睡眠变化?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又是什么关系呢?为了找到答案,奥本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9年的追踪研究。
2009年,研究人员邀请了200名9岁儿童及其父母参与实验。在实验室里,他们为每个孩子佩戴了腕式动态记录仪,监测他们的睡眠数据。这些数据包括从入睡到清醒之间的时长、入睡到清醒期间实际处于睡眠状态的比例,以及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在不同夜间的波动情况。
除了对孩子的睡眠进行监测,研究人员还让家长们填写了一份包含280个评测项的儿童性格量表。借助这份量表,他们能够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,判断他们是否存在攻击性、对抗性、冲动、破坏规则、多动等外化行为问题,以及焦虑、抑郁、社交退缩、身体不适等内化心理问题。
在第一次实验结束后,这200个受邀请的家庭分别在孩子10岁、11岁、17和18岁时再次回到实验室,重复相同的睡眠监测和心理评估。经过近10年的跟踪研究,研究人员发现了以下几点重要信息:
首先,从9岁到18岁,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每年减少6分钟,累计下来减少了近一个小时。这表明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。
第二,从童年后期到青春期,孩子们的睡眠效率逐渐提高。这意味着,年龄越大,孩子们的睡眠质量越好。
儿童情绪管理:为何孩子常因缺乏肯定与表达不满而生气
孩子为何容易生气?探究心理机制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,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。许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容易生气?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,特别是缺乏肯定和内心不满对孩子情绪的影响。儿童的情绪发展具有其独特性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,儿童的认知和情绪能力随着成长而逐步提升。孩子们的情感表达直接且强烈,他们往往不会隐
第三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的睡眠规律性逐渐下降。到18岁时,青少年睡眠时间的平均波动幅度约为18分钟,而9岁时仅为10分钟。这表明,孩子们的就寝时间越来越不稳定。
也是最重要的是,综合分析五波睡眠数据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,研究人员发现,那些在童年时期睡眠时间更长、睡眠质量更好且睡眠较规律的孩子,在进入青春期后,往往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。这意味着,孩子童年时期的睡眠状况,对于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。
尽管压力、亲子关系、养育方式等睡眠之外的诸多因素,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,但奥本大学的这项研究表明,父母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,并努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对于提升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需达到10小时,初中生需达到9小时,高中生需达到8小时。同时,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(NSF)也给出了建议,学前儿童(3-5岁)每天应保证10至13小时的睡眠时间,学龄儿童(6-13岁)每天需保持9至11小时的睡眠,青少年(14-17岁)则要维持8至10小时的睡眠时长。
但是,似乎并未得到充足的重视。家长和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孩子童年时期的睡眠问题。家长要以身作则,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,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,并避免孩子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。学校也应合理布置作业,减少不必要的学业负担,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。只有各方协同努力,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睡眠,才能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筑牢基石,助力孩子茁壮成长,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。

(责任编辑:佚名)
以上就是养生教程文章《青少年期儿童的睡眠模式变化和心理健康关系》的全部内容,由洪福养生网整理发布,洪福养生网每日分享最新专业饮食养生/四季养生/养生保健/养生人群/中医养生/运动养生/养生食材/养生菜谱等养生常识信息。大学心理健康征文比赛策划:感恩人生,健康成长
一、活动背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,在大学期间经历着人生的重要阶段。这段时间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关键时期,更是塑造个人性格和发展心理素质的基础阶段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,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社会挑战日益增加,心理健康问题随之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。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扰出现在学生身上,这提醒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,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,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,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评论